自营+代销 中小银行转型理财超市
临近年底,市场对理财子公司牌照话题关注度上升。据公开信息统计,2019年-2023年均有理财机构获批,而2024年以来至今尚无新牌照获批。与之对应的,多家中小银行收到压降自营理财规模的监管要求,并且收到通知,要求其在2026年末出清理财业务。业内人士分析,未来银行转型理财超市模式成为趋势。
中小银行发力代销业务
提升在理财市场中的竞争力
近年来,银行理财市场逐渐规范化,监管层对银行理财的要求日益严格,尤其是对那些尚未成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根据监管要求,这些银行必须在2026年前清理存量理财业务。
业内普遍认为,考虑到设立理财公司的门槛,对于资本金、理财规模、团队配置等方面均有严格监管要求,多数中小银行较难取得筹建资格。随着监管政策的推进,中小银行存量理财规模压降或将提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共有266家理财机构拥有存续的理财产品规模,较年初减少了22家。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推进开展代销业务的速度不断加快。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已开业的31家理财公司中,28家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除母行代销外,还打通了其他银行的代销渠道,年内有多家理财公司新增他行代销渠道超30家。此外,当前代销机构已由2021年的不足100家增长至700余家。
普益标准表示,中小银行参与代销趋势显著,一方面是为了应对监管要求下自营理财业务的收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拓宽业务渠道,提升自身在理财市场中的竞争力。与理财子公司合作,中小银行可以借助其专业的投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多样化的理财选择。同时,理财子公司也可以通过中小银行的下沉市场渠道,拓展客户群体,实现互利共赢。
兼顾收益与稳健性的产品成为代销首选
“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我想看下理财产品收益能不能替代存款,可是我发现手机银行上很多自家的理财产品不断下架,而代销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了。”投资者王先生感慨。
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登录多家银行的手机银行,发现在理财板块,确实如王先生所说,代销的理财产品占据了不小的位置。不过,记者也发现,国有行和头部的股份行,因为有自家的理财子公司,代销别家银行的产品非常少。西安某国有行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一般大行因为自身网点较多,选择代销渠道的积极性不高,更是比较少代销他行产品。
西安某股份行理财人士表示,其实今年部分自营理财规模较小的银行已经率先转向“纯代销”,并形成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例如通过代销理财公司的日开型固收类理财产品,来满足客户对兼具较高收益率与稳健性的理财产品的需求。该人士表示,尽管日开型固收类理财产品能通过特定策略提高收益率,但其净值易受市场波动影响。这类产品以前可通过信托平滑机制,配置保险协议存款及手工补息等,实现高收益率与“低波稳健”,但现在这些手段都已退出,目前市场上仅有少量理财产品可兼顾较高收益率与稳健性,这些产品成为代销的首选项。
投资者选择代销理财产品仍需识别风险
在银行已逐渐成为理财产品超市的背景下,银行销售的不仅有自家的理财产品,还代销许多理财产品。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
业内人士表示,从风险控制和内部监管来看,自营产品更加可控,而代销产品的风险更依赖于发行机构。但在代销产品愈发普遍、金融监管愈加严格的背景下,代销产品的风险将会更加可控。综合来讲,自营产品并不一定会优于代销产品,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可以选择口碑较好的销售机构,再结合产品发行机构、风险、收益等综合判断。
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会在产品说明书中显著位置标注产品登记编码。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产品的详细信息,以验证产品的真实性。或者可以在银行系统和官网等官方正式渠道查询相关信息,确认产品是否为银行代销。消费者还可以关注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或银行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账户。
同时,对于中小银行压降理财产品和2026年底清零的政策,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应该如何转变思路?业内人士建议,事实上,这一政策对大部分投资者没有明显影响。目前理财产品存续规模集中在头部机构,大部分投资者甚至对于中小银行压降存量或者清理存量理财业务无明显感知。当然,投资者选择代销理财产品仍需识别风险。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滨
转载请注明来自啄信科技,本文标题:《自营+代销 中小银行转型理财超市》